活動回顧

過往講座/活動

2016.03.09

香港醫護聯盟 癌症資訊網 - 防治乳癌 - 專題健康講座

 

防治乳癌

由癌症資訊網、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及香港醫護聯盟合辦,在2016年3月9日晚上舉行的「防治乳癌」健康講座,邀得臨床腫瘤科專科招國榮醫生講解乳癌最新治療方向及如何減低乳癌復發機會,並由香港乳癌基金會高級健康服務主任張春好姑娘分享淋巴水腫的護理及按摩技巧。

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根據最新資料顯示,每17名婦女當中,便有一名患上乳癌,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4歲1。在過去十年,乳癌數字不斷上升,單單在2013年,便有大約 3,500宗新症1,可謂來勢洶洶。因此,女士們應該提高警覺,40歲或以上之婦女更應定期接受乳房普查或乳腺造影檢查。

乳癌的症狀主要有三方面

  1. 乳房:乳房形狀或大小出現改變、皮膚變厚、凹陷或有腫塊。
  2. 乳頭:乳頭出血、乳頭出現改變,例如:內陷、變厚或硬塊。然而,招醫生提醒,並非所有乳頭出血的情況都與乳癌有關,應作進一步檢查。
  3. 腋下:腫脹或有硬塊。招醫生指出,腋下淋巴是乳房最主要的流通區域。倘腋下出現硬塊,便應作進一步檢查,以排除硬塊是由乳癌細胞轉移所造成。部分在腋下出現硬塊之患者,可能未必摸到乳房有腫塊,這情況也應當留神,因為有機會是乳房的硬塊較小,未能單靠觸摸發現而已。

乳癌檢查三步曲

  1. 臨床檢查:由醫生替患者進行觸診,檢查乳房、腋下淋巴和頸項淋巴是否有硬塊或脹大的淋巴結。
  2. 影像診斷:招醫生建議40歲以下之婦女定期作乳房超聲波檢查;40歲以上之婦女定期作乳腺造影檢查。乳腺造影是利用儀器將乳房壓平,然後以X光拍攝影像,這可見乳房組織內的白色鈣化點。癌細胞的鈣化點有不同的排列,醫生會因應鈣化點的排列和粗幼,以判斷患癌的機會。一般而言,年輕婦女乳房密度較高,相反,年紀稍長的婦女,乳房則較多脂肪。由於密度高的乳房在X光造影會呈白色,而腫瘤的影像也是白色,故單單使用X光造影便會較難發現腫瘤。此外,醫生也會建議部分患者接受磁力共振,尤其是乳葉式腫瘤,單靠超聲波及乳腺造影,未必能清楚判斷。
  3. 活組織檢查:以超聲波導引幼針或粗針抽取活細胞,或以外科手術切除整個或部分腫瘤作病理化驗。而在超聲波檢查中很常見到的囊腫,無需過於擔心,亦不會演變成腫瘤。

招醫生謂,超聲波及乳房造影不能代替活組織檢查。某些情況下,例如當醫生臨床摸不到乳房硬塊,乳房造影卻顯示有鈣化點,醫生便會採取立體定位組織檢查,在X光引導下抽取活組織,置於顯微鏡下,倘發現癌細胞即可確診。

 

乳癌的治療

乳癌的治療可分局部性和全身性兩方面。局部性治療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又稱電療)及兩者合併;全身性治療包括化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及混合治療。

醫生在制訂治療方案時,會考慮患者的病情、意願、年齡、身體狀況、腫瘤的特性,以及患者是否已停經的婦女。醫生可能會採用單一療法,或同時使用多種療法。

乳癌的外科手術

外科手術方面,可分為全乳房切除及乳房保留手術,這取決於腫瘤的大小、性質和擴散的程度。全乳房切除適合腫瘤較大或接近乳頭,或癌細胞出現於不同部位,並已影響皮膚的患者。醫生會將整個乳房,甚至腋下的淋巴腺一併切除。至於乳房保留手術,則適合腫瘤較小及生長在乳房外圍的患者。醫生會將乳房的腫瘤及周邊組織切除,術後多輔以放射治療。

乳房重建手術

接受全乳房切除之患者,可考慮作乳房重建手術,目的是在穿戴胸圍時,讓兩邊乳房在外觀上看起來與術前沒有分別,而不必於胸圍內穿戴義乳。一般而言,乳房重建手術可分兩大類:第一類是使用植入體,最常用的是填滿鹽水的硅膠袋;第二類則是組織皮瓣手術,即利用患者本身的腹部、背部、大腿或臀部的組織來重建乳房,並於術後十八個月植入乳頭。二者效果均相當不俗。

前哨淋巴切除術

招醫生提醒,乳房腫瘤會慢慢向外生長,經過淋巴腺及淋巴管進入淋巴系統,再向身體其他地方轉移。因此,醫生需要處理的不單單是腫瘤本身,也包括相連的淋巴區域。現時,有一種技術稱為「前哨淋巴切除術」,利用顯影劑或核子掃描劑,注射於乳房腫瘤或乳暈位置,讓藥水隨著淋巴腺,去到第一組相連的淋巴結聚集。手術時,醫生會利用儀器探測淋巴結位置,並予以摘除化驗,倘證實並無受腫瘤感染,醫生便無需進行大範圍的淋巴切除,大大減低將來出現淋巴水腫的機會。

然而,倘臨床已知有淋巴轉移,又或第一顆前哨淋巴已受腫瘤感染,醫生便會為患者進行淋巴切除手術。醫生會切除患者的「第一層淋巴」及「第二層淋巴」,即腫瘤第一站轉移的淋巴結。至於深層的淋巴,即「第三層淋巴」,醫生一般不會予以切除,因為需要揭起患者的胸肌,創傷性較大。接受淋巴切除手術後,有機會引起淋巴水腫。術後仍需因應病情進行輔助治療,包括:放射治療、化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以提升根治機會。

放射治療 (又稱電療)

用於輔助式的放射治療一般為期5至6星期,主要是利用高能量輻射線照射乳房及相連之淋巴區域,藉以消滅癌細胞,並鞏固局部性腫瘤的控制。輔助式放射治療經證實有效降低復發風險近20% 2,而死亡風險則可降低約5%。

傳統的放射治療是以兩組X光射線照射乳房,肺部和心臟無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隨著科技的進步,Tomotherapy 螺旋放射治療系統及 TrueBeam放射治療器相繼出現,利用不同角度旋轉照射患處。此外,還有最先進的「調強放療」(IMRT)技術,以調節強度的方法,使放射線對肺部和心臟的影響減至最低。

放射治療的另一副作用,是出現皮膚性反應,例如:皮膚泛紅、脫皮或結焦。此情況一般會在療程結束後的數星期內痊癒,患者無需過於擔心。

化學治療(又稱化療)

化療是指使用抗癌藥物來破壞癌細胞,分滴注及口服兩種。一般而言,手術後的輔助化療多為滴注化療,為期約4至6個月。輔助化療能有助降低復發率約及死亡率。


蒽環類藥物(Anthracycline)及紫杉類(Taxanes)都是有效治療乳癌的常用化療藥物。總括來說,化療的副作用一般包括:脫髮、噁心和嘔吐、腹瀉、口腔潰瘍、食慾不振、四肢麻痺、肌肉酸痛,以及影響骨髓機能等。

荷爾蒙治療

乳房是女性組織,倚賴女性荷爾蒙生長。大約70至75%的早期乳癌患者對荷爾蒙受體呈陽性(ER+ve),即癌細胞對女性荷爾蒙敏感,適合使用荷爾蒙治療。而其他約25至30%的早期乳癌患者則對荷爾蒙受體呈陰性(ER-ve),即癌細胞對女性荷爾蒙不敏感,故荷爾蒙治療並不適用於這些患者身上。

荷爾蒙治療是比較溫和的口服藥物,副作用較低,可用於手術前縮細腫瘤,更常見是用於手術後作輔助治療,增加根治機會。此外,荷爾蒙治療也可用於乳癌復發或癌細胞轉移後,以控制病情。

常用的輔助性荷爾蒙治療藥物為傳統的抗雌激素藥物三苯氧胺(Tamoxifen),可控制女性體內的激素數量,一般需於手術後服用5年,部分患者更可能需服用10年。另一種輔助性荷爾蒙治療藥物是芬香酵素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簡稱AI),能抑制雌激素製造,並透過中斷雌激素的供應,從而令乳癌細胞不能生長,惟此藥只適用於停經後的乳癌患者。

研究數據顯示,ER+ve乳癌患者於術後採用荷爾蒙治療,能有效降低復發和死亡風險3,成效相當不俗。

標靶治療

治療乳癌的標靶藥物大致上可分為三類:抗HER2(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抗血管增生藥物及mTOR抑制劑,當中最主要的是抗HER2標靶藥物。

HER2是乳癌生物標記,當乳癌細胞上有過多HER2蛋白,就是HER2陽性型乳癌。HER2陽性型乳癌患者的HER2受體不斷向腫瘤發出生長訊號,使腫瘤細胞生長。根據統計,乳癌患者中約有20至25%屬HER2陽性型乳癌。

現時,市面上有四款抗 HER2標靶藥: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拉帕替尼(Lapatinib),帕妥珠單抗(Pertuzumab)和T-DMI (Trastuzumab Emtansine) 。針對腫瘤特性,從癌細胞表面或進入癌細胞內阻截HER2受體生長訊號的傳遞,從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其副作用相對傳統化療藥物輕,主要是可能對心臟的影響,故醫生會定期監察患者的心臟機能。

研究顯示,曲妥珠單抗能有效減低乳癌復發風險及死亡風險;倘結合化療藥物用於HER2陽性型乳癌,相比單用傳統化療,成效更加顯著。

招醫生指出,近年有兩種抗HER2標靶藥物面世。第一種是於2014年引入的帕妥珠單抗(Pertuzumab)。此藥的誕生,成就了雙標靶治療的概念,即結合曲妥珠單抗及帕妥珠單抗兩種標靶藥,並同時使用化療藥物Docetaxel,用於第一線轉移性乳癌,能延長生存期中位數15.7個月4

另一種針對轉移性HER2陽性型乳癌的藥物 T-DM1(Trastuzumab-emtansine),乃將化療藥物DM-1與標靶藥物曲妥珠單抗兩者結合的單一藥物。標靶藥物如導向飛彈般進入腫瘤細胞後,才釋放化療藥物,直接定點消滅癌細胞,從而減低化療藥物可能引起的全身系統性副作用。大型研究顯示,T-DM1相對傳統治療,存活期中位數延長至30.9個月,增幅逾兩成;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更延長至9.6個月,提升了50%5

招醫生認為,隨著醫學與科技的進步,針對性的標靶藥物推陳出新,儘管乳癌來勢洶洶,亦絕非無藥可醫。患者應與醫生坦誠溝通,共同擬訂最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另外,大會特別邀請了香港乳癌基金會高級健康服務主任張春好姑娘講解淋巴水腫的護理及紓減淋巴水腫的方法。張姑娘提醒患者應多做運動,可預防水腫,

並即場示範按摩技巧,觀眾踴躍參與,齊齊一起做運動,掀起了熱烈的互動氣氛。

(M2016-05-002)

 

 

Reference:

  1.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Female Breast Cancer in 2013. Available at: http://www3.ha.org.hk/cancereg/breast_2013.pdf (Accessed on 1 Mar 2016).
  2. Lancet 2005;366:2087-2106
  3. Lancet 2005;365(9472):1687-1717
  4. Swain SM, et al. NEJM 2015;372:724-34.
  5. Verma S, et al. NEJM 2012;367(19):1783-1791.


講座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