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肺癌新路向」
由癌症資訊網及香港醫護聯盟主辦,於2016年7月29日晚舉行的「防治肺癌面面觀」專題健康講座,邀得臨床腫瘤科專科謝耀昌醫生講解肺癌的症狀、診斷和最新的治療選擇。
肺癌位列本港常見癌症的第二位,其死亡率更高踞首位。謝醫生指出,肺癌是指肺部細胞在分裂過程中失控,形成腫瘤,而惡性的腫瘤便是癌,可經血液或淋巴系統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肺癌的主要成因是吸煙,大約90%的肺癌都與吸煙有關,而大概每十名吸煙者當中,便有一人患上肺癌。經常吸食二手煙的人士,患上肺癌的機會亦較其他人高2至3倍。其他可能導致肺癌的原因包括:吸入某些化學及放射物質如石棉和氡氣、長期吸入廚房油煙或燃燒香燭的煙霧、經常進食經燒烤或醃製的食物、日常膳食長期缺乏新鮮蔬果和含豐富維他命A的食物,以及種族或遺傳因素等。謝醫生指出,戒煙可顯著降低患上肺癌的風險,而戒煙10年後,患上肺癌的風險則由原本的15至20倍大幅降至2倍。
謝醫生續稱,肺癌的常見症狀包括持續咳嗽、肺部經常受到感染、氣促、痰中帶血或咳血、聲音沙啞、深呼吸或咳嗽時胸口隱隱作痛、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及食慾減退等等。倘若癌細胞已經擴散,更可能出現頸部淋巴核腫脹,頸部、面部及手均呈腫脹、腹脹、骨痛、頭痛、局部腦癇及半身不遂等症狀。
謝醫生解釋,肺癌之所以死亡率高企,乃因其早期症狀不明顯,部分患者更全不察覺,只是在體檢時才偶然發現身患癌症。當患者感到不適,或出現明顯症狀時,癌細胞大多已經擴散,造成治療上的困難,故及早診斷是十分重要。肺癌的診斷方法包括X光、支氣管鏡檢查、縱隔鏡檢查、肺部活組織檢查、電腦掃描及正電子掃描等。
肺癌主要按癌細胞的大小和形態分成「非小細胞癌」和「小細胞癌」。非小細胞癌約佔所有肺癌個案的85%,當中包括「腺癌」(最常見)、「鱗狀癌」(多與吸煙有關)和 「大細胞癌」(擴散較快),而小細胞癌則約佔所有個案的15%。兩者的治療方法和預後截然不同。
肺癌的分期會按癌細胞的大小、所及的位置及有否擴散至其他器官分為第0期至第4期。醫生會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及病情等各種因素而決定治療方法。針對早期肺癌(未擴散的肺癌)的最佳治療方法為外科手術。謝醫生稱,如果可以進行手術,治癒非小細胞肺癌的機率最高。手術的類型包括契形切除術(切除小部分的肺葉)、肺葉切除術(切除一片肺葉)及肺切除術(切除整邊肺葉)。然而,對於肺功能欠佳的患者,便不適合接受手術。
謝醫生表示,對於因為身體狀況欠佳或腫瘤太大而無法進行手術的患者,放射治療(又稱「電療」)則是另一個選擇。放射治療乃利用高能量射線殺死癌細胞,患者一般需接受為期35次的治療。除一般的體外放射治療外,醫生亦會透過支氣管鏡輔助下,將放射性物質植入肺部的氣管,令放射物質持續影響腫瘤,這稱為體內放射治療。放射治療可用於手術前縮小腫瘤,或於手術後消滅殘餘的癌細胞。此外,放射治療也可緩解疼痛、出血、吞嚥困難或因癌症擴散至腦部所導致的症狀。
而化學治療可分為靜脈注射和口服兩類,適用於治療擴散到肺部以外器官的癌症,可於手術前縮小腫瘤,或於手術後清除殘餘的癌細胞及紓緩晚期癌症的不適症狀。常用的化療藥物包括鉑類化合物、抗代謝藥物、長春花生物鹼及紫杉醇。因為化療缺乏針對性,化療藥物在殺死癌細胞之餘,不免對正常細胞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常見副作用為脫髮、噁心、嘔吐、腹瀉、血球數目降低、口腔潰瘍及肝腎功能受損等。謝醫生續稱,大約十年前,化療屬於肺癌治療選擇中的標準治療,惟近年愈來愈多療效顯著及副作用少的藥物誕生,幾乎可以取代化療,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標靶治療。
口服標靶藥屬於個人化的治療選擇,醫學界透過基因檢測令懷有特定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能及早接受合適而具針對性的個人化治療。口服標靶藥能集中鎖定主管癌細胞生長的蛋白質,使癌細胞難以增生並步向凋亡。口服標靶藥藥效顯著,作用精準,副作用較傳統化療溫和,較少影響骨髓造血細胞或免疫系統,並克服傳統化療出現的抗藥性問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是其中一種適合接受口服標靶藥治療的肺癌。謝醫生表示,由於約50%的亞洲裔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會出現 EGFR 突變的情況,因此在亞洲地方如香港,特別需要針對這類型肺癌的有效治療方法。
謝醫生指出,現時,針對EGFR突變型肺癌的口服標靶藥包括第一代的「「厄洛替尼Erlotinib」和「吉非替尼Gefitinib」,以及第二代的「阿法替尼Afatinib」。口服標靶藥比傳統化療更能有效減慢病情惡化速度,並改善與肺癌相關的症狀(例如咳嗽、呼吸困難、痛楚)。第二代口服標靶藥更勝第一代之處,是可與多種癌細胞受體永久結合作長效治療,有效顯著縮小腫瘤及延遲腫瘤生長。服藥後的不良反應亦可以預期、管理和予以控制。故此,患者在治癌的同時亦可以維持固有的生活質素。
除口服標靶藥物外,免疫治療藥物亦可能是將來另一選擇。人體免疫系統成員之一「T細胞」負責攻擊異常細胞,但癌細胞特別狡猾,懂得「易容」避過T細胞的追截,因而得以不停複製、增生、入侵及擴散。免疫治療藥物可暫停人體免疫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重啟T細胞,讓T細胞得以重新識別腫瘤,繼而展開攻擊。雖然此療法乃利用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理論上副作用或會相對輕微,但只對少數病人有效,而有關療法在香港仍未獲批用於肺癌患者身上。
總括而言,對於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口服標靶藥比化療有更顯著的療效,能有效延長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而且副作用溫和,故患者的生活質素亦得以提高。謝醫生最後提醒大家,隨著醫學的進步,治療方法及藥物選擇的增加,且仍有不同種類的藥物尚在研發階段,患者切勿灰心,應積極面對治療,希望在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