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過往講座/活動

2016.11.28

羅氏大藥廠、癌症資訊網、香港醫護聯盟- 「細說淋巴癌」專題健康講座

「細說淋巴癌」

由癌症資訊網、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及香港醫護聯盟合辦,在2016年11月28日晚舉行的「細說淋巴癌」專題健康講座,邀得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馬承恩醫生講解淋巴癌的症狀、診斷和最新治療方法,以及香港骨髓移植復康會代表梁嘉兒女士分享治療前後的感受。

馬醫生指出,淋巴系統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作用是保護身體抵抗疾病和感染。當身體受到細菌或病毒入侵,淋巴系統中的白血球和淋巴細胞便會扮演抵禦外敵的角色。淋巴結分佈於頸項、腋下、股溝、胸腔和腹腔,當淋巴球的分裂與生長變得不正常和不受控制,便會形成淋巴癌。

馬醫生指出,根據2014年統計資料顯示,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是本港第八位的癌症殺手[i]。病理學上將淋巴癌分為「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和「何傑金氏淋巴癌」,約九成個案為「非何傑金氏淋巴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可再細分為 B細胞型和T細胞型,當中B細胞型佔多數;又會視乎癌細胞的生長及擴散速度再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而最常見的是「急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準確的分類對擬訂治療方案十分重要。

醫學界仍未完全掌握淋巴癌的真正成因。高風險因素有:病毒入侵刺激淋巴細胞、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細菌感染(例如幽門螺旋球菌),以及曾接受化療和放射治療等。淋巴癌的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故又稱為「沉默的癌症殺手」。淋巴結出現無痛腫塊是最典型的症狀,出現的部位可以是頸項、腋下和腹股溝等。其他症狀包括持續發燒、晚間冒汗、疲勞、皮膚痕癢、咳嗽氣喘、腹脹、脾臟腫大、食慾不振及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等。

淋巴癌的診斷,最重要的目的是找出腫瘤的類別、大小、分佈及擴散程度。要作出準確的診斷,最可靠的手段是活組織切片檢查。其他診斷方法包括驗血、胸部X光、骨髓樣本檢查、電腦掃描及正電子掃描,以了解癌細胞的擴散程度。

根據癌細胞的擴散程度,非何傑金氏淋巴癌一共可分為四期:第一期指淋巴癌局限在一組淋巴結、單一個器官和區域;第二期指淋巴癌已入侵兩組或以上的淋巴結,但這些受影響的淋巴結均在橫膈膜的同一側(上側或下側);第三期指受影響的淋巴結,器官或區域分散在橫膈膜的兩側(上側和下側);而第四期指淋巴癌已擴散至淋巴結以外的地方,如骨髓、肝和肺等。

治療方面,馬醫生指出,由於淋巴系統分布全身,使得淋巴癌屬于全身性疾病,患者需接受系統性治療。放射治療(又稱「電療」)乃利用高能量X光射向腫瘤, 屬局部性治療,多用於縮小腫瘤和舒緩疼痛,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皮膚反應、疲倦和腹瀉等。化療乃利用抗癌藥物殺死癌細胞,惟同時或會對正常細胞造成一定的傷害,副作用包括疲倦、脫髮、口腔潰瘍、血球指數下降、出血和容易感染等。上述副作用為短暫性,一般在治療結束後便會恢復正常。馬醫生稱,採用何種治療方法應平衡各方面的利弊作出取捨,包括患者的年齡、健康狀況、經濟負擔能力,以及藥物的功效、副作用、持久性和安全性。同時,醫生或會結合一種以上的治療方法和藥物以提升療效。

馬醫生表示,對於復發性或難治性的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患者,可考慮接受幹細胞或骨髓移植。醫生會使用高劑量的化療藥物摧毀患者骨髓中或殘餘體內的癌細胞,然後再植入預先由患者本身或其近親(如兄弟姊妹)身體抽於的幹細胞或部分骨髓到患者體內,令患者的身體可重新製造各種血液細胞。由於幹細胞或骨髓移植的過程需使用高劑量化療,故患者可能會出現較嚴重的副作用,例如:感染、貧血、失血、口腔潰瘍、吞嚥困難、肚瀉及極度疲倦等。倘接受異體骨髓移植的患者更需服用抗排斥藥物。

醫學的進步為淋巴癌患者帶來新希望-標靶藥物及化療的組合。馬醫生解釋,標靶藥物即抗體藥物「利妥昔單抗」,能定位黏附於癌細胞上的CD20抗原,促使這些癌細胞死亡,倘結合化療藥物使用,對淋巴癌患者的存活率有顯著的提升,成效令人鼓舞,而且安全性高,副作用溫和。馬醫生建議對誘導治療有反應的患者,在誘導治療後繼續接受最長兩年的持效治療,對鞏固療效、消滅殘留的癌細胞及延緩癌症復發有一定幫助。

過往,「利妥昔單抗」的使用方法為靜脈滴注,患者逗留於醫院或診所的時間較長,限制了患者的社交和生活,並需接受靜脈穿刺及其引起的痛楚和風險。近年,「利妥昔單抗」已改為既省時又方便的皮下注射方式,注射過程只需數分鐘,縮短患者逗留於醫院或診所的時間,社交和生活質素得以改變。同時,皮下注射的入侵性較低,而且使用方法較簡單,減輕患者痛楚的同時,更減少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值得提倡使用。

最後,馬醫生呼籲淋巴癌患者保持心境開朗,積極面對治療,因為淋巴癌的治療成功率極高。

香港骨髓移植復康會代表梁嘉兒女士於多年前患上淋巴癌,接受異體骨髓移植後康復。她感恩兄長捐贈骨髓使她有重生機會,並憶述當時留在移植病房的一個多月裡,接受高劑量化療及需服用抗排斥藥。康復後,她參與香港骨髓移植復康會的義務工作,定期探訪和支援同路人之餘,也推動公眾教育,希望社會大眾加深對骨髓移植的認識,使更多同路人獲得骨髓移植的機會。

NPM-HK-0016-02-2017


講座推介